• <menu id="swye4"></menu>
    <menu id="swye4"></menu>
    <menu id="swye4"><strong id="swye4"></strong></menu>
  • <nav id="swye4"><nav id="swye4"></nav></nav>
    <input id="swye4"><tt id="swye4"></tt></input>

    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導航切換

    聯系電話:
     028-64888999   64888777

    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二維碼

    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研 > 教學成果

    實外劉道愷 上紐大第二位“榮昶學者”

    作者: 劉道愷   來源:     日期:2023-07-27 18:22:26

    實外劉道愷
    上紐大第二位“榮昶學者”
     
    劉道愷
    2023年“榮昶學者”
     
    個人簡介 /Profile/
     
    家鄉:四川成都
    高中: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大學:上海紐約大學
    專業:世界史(社會科學)專業國際關系方向,輔修公共政策和管理學
     
     
    “24小時內可以干什么?
    上海-桐廬-杭州-上海;
    音樂會-滑雪-西湖邊吃飯。”
     
    劉道愷的朋友圈掛著這樣一條post,記錄了他大二下學期某個“特種兵式”周末。
     
    馬不停蹄的旅程,從一個目的地奔往下一個目的地,這也是劉道愷在上海紐約大學學習生活的縮影。榮昶學者獎學金的申請書中,記錄了他這兩年豐富的經歷,上紐大社科人社團 (Social Sciencers)副社長、非營利組織和國際組織行業興趣小組負責人、迎新大使。參與復旦大學“賦能青年人才”國際勝任力項目培訓、中美“上海公報”簽署五十周年紀念儀式、聯合國經社理事會青年峰會、世界銀行集團青年峰會……這趟大學之旅的主線,一直圍繞他自高中以來的興趣——國際關系。
     
    2023年6月,他通過激烈角逐,成為上海紐約大學第二位榮昶學者,將獲得一萬元人民幣的獎學金支持,與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獲獎者共同參與項目開展的全球治理人才培養訓練營及榮昶學者俱樂部,深度探索自己在國際治理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榮昶學者”
    全球治理人才培養項目
     
    項目由復旦大學與上海榮昶公益基金會于2018年聯合設立,通過提供獎學金、實習補貼、入職獎勵等方式專項支持全球治理人才蓄水池建設工作,激勵有志于投身全球治理的優秀學生赴國際組織學習、實踐、任職。榮昶學者獎學金面向上海市高校及長三角地區985高校全日制的本科生及非在職研究生,通常每年三月開放申請,具體請關注上紐大職業發展中心信息。
     
    圖源 | 上海紐約大學
     
    暑假期間,在飛往意大利參加榮昶學者培訓的前夕,劉道愷與我們聊了聊關于“成長”關于“實外”的故事。
     
     
    “成長與實外”
     
    ASK:在實外的學習和生活中,除了知識和 技能,對你來說,收獲最大的有些什么?
    ANSWER:我想主要是人際關系。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當自我意識建立時,要和父母充分溝通,盡量統一意見,達成基本共識。實外的同學都很優秀,不同的人不同性格不同喜好。我們可以慢慢地學習與同學相處,“真誠”是第一位的。我有很多中學時的好朋友,一直延續至今。
     
     
    ASK:你在高中階段擔任過模聯主席、參加過國旗班、參演過話劇……你擔綱的校園藝術節話劇《百年》男一號,至今令人津津樂道。老師們都說,你的綜合素質特別好。你是怎樣定義“綜合素質”的?
    ANSWER:“綜合素質”,往往作為一個被單獨“拎”出來的概念,似乎是與學習平行的。在我看來,在初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就是學習“平衡自己生活”的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見識閱歷、文學藝術、語言表達……都能相互補充,都是很綜合的。那句話說得很好“有一個有趣的靈魂”。有時候,不妨跳出來,跳出“成績”這個單一的評價體系,看一看在作為“一個人的發展”上怎么樣。這一點,實外的評價體系就很多元,能引導你看到自己的亮點和能力。
     
     
    ASK:在《2023榮昶學者上紐大劉道愷:我的大學上半場》里,有這樣一段話“從一個目的地奔往下一個目的地,是在上紐大學習生活的縮影。”那么,在實外的學習生活中,你是怎樣選定你的“目的地”以及怎樣“奔往”的呢?能分享一個這樣的事例嗎?
    ANSWER:在這一點上,我很有感悟。大學里有很多的事情,無論完成課業還是活動,都需要設立“目的地”。同樣的,在高中階段,我需要規劃怎樣去往我理想的大學、理想的專業、理想的城市,這些都屬于大的框架體系。如果從分解的“小目的地”來說,有一件事,我印象深刻:上紐大是中外合辦,入學模式和美國是一樣的,除了要達到相應的高考成績,還要提交申請材料。在高二下高三上學業最忙的時候,我就著手準備這個材料。文書改了得有八九稿吧,很辛苦,但也很有收獲。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每一周、每一天給自己一個大致的任務,把任務清單做好然后實施,這樣就會很明晰。
     
     
    ASK:這有點像初中一篇課文的篇目名稱,《走一步,再走一步》。 明天就要飛往意大利參加榮昶學者培訓,你對這次培訓有什么“目的地”設定嗎?
    ANSWER:這是一次短期培訓。除了提升專業外,我更想拓寬人脈,和優秀的同齡人多交流。從這個項目回來后,我八月底會到紐約。上紐大的學生在大三時,會在全球不同地區交換。春天再到倫敦,然后回來寫論文。我認為在這是一個很好的時代,我們能通過互聯網、通過游歷、通過交流,打破各種壁壘,更多地獲取、篩選信息,使其成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ASK:能給學弟學妹們一點建議嗎?包括但不限于高中的學習和生活。
    ANSWER:第一要注意身體。在大學和中學里,年輕人的學業很重,各類活動很多,一定要自我愛護。尤其是不要熬夜。熬夜很影響效率、也容易不開心。第二要做未來規劃。讀什么大學、什么專業,去什么地方,過怎樣的生活……要有整體的規劃。金融、法律……都很熱門,大家都覺得好的。但我不建議隨大流,在現實層面外,還要考慮自己喜歡的,爭取平衡現實和理想。
     
     
    ASK:要有“選擇”的自由,本身就很不容易。你怎么看呢?
    ANSWER:在實外,我們相比同齡人已經有很好的資源,父母也會盡可能地提供資源。加之自己的努力,這樣讓一些“選擇”成為可能。
     
     
    部分圖文轉載自:上海紐約大學

     
    供稿|劉道愷
    編輯|楊陽
    審核|郭歡